專門以撰寫螞蟻、在科學界享有盛名的螞蟻學界泰斗艾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1955年獲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教。
1969年,威爾森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獎(Crafoord
Prize)。目前,擔任佩萊格里諾(Pellegrino)大學研究教授,並為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昆蟲館名譽館長。
終身鑽研螞蟻的威爾森被《時代》(Time)評選為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二十五位美國人之一;是美國當今生物理論學家翹楚,被尊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
威爾森與霍德伯勒(Bert
Holldobler)於1990年共同撰寫,榮獲1991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學術巨著《螞蟻》(The
Ants),經由濃縮改寫,著成精華普及版《螞蟻•螞蟻──威爾森與霍德伯勒的螞蟻探索之旅》(Journey
to The Ants: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一書。
螞蟻的生活
當代螞蟻學的經典著作《螞蟻•螞蟻》擷取了螞蟻學的研究精華,對「為什麼螞蟻可以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功?」提供了科學性的答案。
無論是巢內巢外,螞蟻的群落(colony)是高度組織化的;牠們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沒有高層的指示,就能按部就班地做好份內的工作。
究竟, 螞蟻是如何決定工作方針與內容?
研究發現:偵察蟻帶回巢中的氣味,能讓螞蟻同伴們立即成群結隊地外出覓食。
這種結合群力、發揮高度群體行動效率的團隊精神,是由於牠們擁有高度發展的「化學溝通能力」。
化學交流是根據當下環境,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同伴們依據此一化學物質加以辨識別,產生警惕、關注、吸引力、育幼、供食以及其他多種多樣的活動信號。
走最短的一條路
夏天的時候,螞蟻特別多,常常看見螞蟻列隊行走於地面、牆上或壁櫥中。你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使這些「群蟻無首」的螞蟻,由蟻巢到食物目的地,走在同一(距離最短的)路徑?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原來螞蟻身上分泌出的費洛蒙(pheromone)對其行為,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螞蟻靈敏的觸角除了有精確的味覺、嗅覺和聽覺之外,其觸覺更為出色。觸角上密佈著短短的觸毛,觸毛的根部與發達的神經末梢相連接。同時,螞蟻腹部末端的肛門與腿上的若干腺體,都會分泌「蹤跡費洛蒙」(Trail
Pheromone)。
從此一研究結果得知,螞蟻對「蟻巢到食物目的地來回路徑」的辨識,不是靠視覺,而是靠分泌「蹤跡費洛蒙」。
當隨尾而來的螞蟻經過時,選擇「蹤跡費洛蒙」濃度高的方向;隨著時間增長,漸漸走出一條距離最短的路徑。
每當螞蟻出外覓食時,沿途分泌出這種費洛蒙,漸漸地構成一條所謂的「氣味走廊」(Scent
Line)。
不論螞蟻離家有多遠,靠著這條「氣味走廊」都能按原路折返,不至於迷路;同時,招呼其他的同伴,將發現的食物沿著此一路徑,同心合意地搬運至蟻巢中。
螞蟻與智慧
螞蟻這些沒有受過訓練、沒有領袖帶領的活物,為何懂得在夏天預備食物?其令人讚嘆的智慧行為來自何方?
有人認為,螞蟻擁有這些麼複雜的知識,完全是進化的結果;果真如此,牠們除了要有智慧外,更需要有學習的機會。然而,一個新蟻巢建立初始,根本沒有機會學習。
科學僅能提供研究機制如何運行、感覺如何發生、行為如何表現……等;無論如何都不能解釋聰明智慧的源頭!
智慧的王所羅門曾說:「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箴6:7~8)
每一隻被造的螞蟻,小小軀體中隱藏著智慧的行為程式設定,乃出自於智慧的造物主,祂是生命的源頭,也是智慧的源頭。
「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箴6:6)這智慧是尋求耶和華的智慧,是從上頭而來的智慧。要尋找祂,如尋找銀子;搜求祂,如搜求隱藏的珍寶。
人類,擁有上帝形像樣式的被造,除了軀體外,最重要的是還有靈魂。有一天,你我的身體都會朽壞死亡、歸於塵土,但靈魂卻要永遠活著、不見死亡。
這永遠活著的靈魂,與身體一樣都需要花費心思加以保養顧惜,需要接受上帝在創世之前預備的救贖恩典;需要尋求
神的饒恕與同在;如同螞蟻一般,在短暫、有限的年日中為將來作永久的準備。
(刊登於《導向》 Steering 國際版
第227期 2004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