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娃娃五歲時,有一天,她一本正經地說:「媽咪!我們很久沒有heart-to-heart
talk了。」
「媽咪兩天前不是才跟你一起玩tea
party嗎?」
「可是…可是妳的眼睛都一直在看立立,沒有看我…」
「…」我啞口無言。
從那時起,家中兩位女生「蝶對蝶」;看來,往後的日子並不怎麼好「混」嘍!
坦承認錯
「娃娃!爹地昨天不應該超過前面那輛烏龜車,又猛然煞車…」爹地鼓足男人鮮有的「認錯勇氣」,在女兒面前承認自己因失去耐心而過於強勢。
世鐸從小在「國罵」爸爸嚴厲的管教下成長,長期以來活在傳統「上對下」、「單向的」、「權威的」親子關係模式中;同時,也被灌注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思想。
中國父母向來不認為自己也會說錯話、作錯事。「什麼?長輩對晚輩認錯?天下沒有這麼一回事!」中國父母這種「一套標準、兩套作法」的教育方式,我稱之為「成人特權教育」。
然而,無論東西方父母,都應當像是「頭頂有塊橡皮擦的鉛筆」,爸爸媽媽在親子關係中一旦發現寫錯寫歪了,就當及時勇於面對、努力更正。
父母再教育
娃娃長大了,除了女大十八變外,最明顯的是十四、十五歲開始「不聽話」家庭革命。
「你們小聲一點好不好…」女孩煲電話,最氣別人一旁隔「間」喊話。
「小聲一點!」她要求找不到路的爹地,電話中別大吼大叫。原本欠缺方向感的爹地,載著女兒參加籃球比賽,途中GPS因程式更新而「變壞了」,緊要關頭屢屢出狀況。高速公路上,找不到指示出口,心浮氣躁又遭女兒「指點」,真要氣爆了。
娃娃鬧「不聽話」,說話語氣也成了「氣」象指標,有時溫婉,有時粗暴,有時又衝得令人咬牙切齒。
面對親子關係的緊張時刻,應當如何因應處理?
日本當代著名作家和教育理論家谷彰宏在《家長再教育的62種方法》一書中,將親子關係問題的矛頭指向父母。他向父母大人們提出反傳統的腦力激蕩:「有問題的不是兒女,而是大人」、「一帆風順的人生難以承受風雨」、「輕生的想法並不罕見」、「兒女與父母的對抗往往是在『勢均力敵』時產生」、「真正的教育是讓兒女脫離父母的庇護而獨立生存」、「父母的幸福婚姻才是最有力的教材」、「讓兒女看見父母是如何面對挑戰」等等。
十三至十九歲正是成長過程中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與作決定的年齡;這階段對父母心理最大的挑戰就是「放手」後的「放心」。
叛逆?主見?
回憶起自己在娃娃這年紀,正是考高中的年齡。當年,台灣高中與五專聯考相隔十五天。我在高中聯考後,書本一丟,跟著姐姐一起參加銘傳與海洋大學合辦的坪林露營。放榜結果,高中考上復興高中,五專是淡水工商。
「重考兩三次的人也很多…」爸爸抒發放榜感言。
「阿嬌,明年再來…」建中畢業的大哥一旁附和。
「我已經喝了三年的胃乳液,我不要再過這種日子了…」回想國中三年天天喝「石膏水」,我恨透了。「我要唸五專商學院,唸完我就不唸了。」我下定決心要從長期的「偏頭痛」和「胃酸過多」病號中跳脫出來。我要證明「當藥罐子」不是我的錯。事實上,我的長期胃痛和二哥大學聯考日下痢不止,全是出於同一個原因,就是被台灣整個升學環境和「撲克臉」老師給逼出來的。(我的「胃病」從那時起奇蹟式地不藥而癒。)
「以妳高中聯考的成績,妳應該可考上銘傳…」大哥還不死心。
「反正,我不要再參加任何聯考了…」我誓死要悍衛自己獨立思考、判斷和作決定的權利。
(繼續) |
|
獨立判斷與作決定
說理不成換「嚇阻」。爸爸見么女難纏,於是邀請自立晚報記者巫先生來勸說,「淡水工商專校和淡水高中的男生在指南公車上動武士刀,砍對方腰部…」他用鮮血淋漓的地方新聞試圖說服我重考。
面對「說客」,我一語不發。大夥兒都好奇著我「聽話」後的感想,我不屑地說:「好學校也有壞學生,壞學校也有好學生。」
今天我已為人父母廿多年,用心體會當年父兄的關愛與憂心,打從心底感激他們在「好話壞話都說盡了」,還尊重支持我的決定,讓我能自由地成長。
「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127:3)
父母都只是個管家。
直到廿一世紀,中國父母對兒女「乖」的定義還是停留在「聽話」,而「聽話」的具體表現就是「沒有相左的意見」。倘若我當年的處境發生在今日其他華人家庭,高分貝親子大戰恐怕還是無法倖免;「妳知道妳考得有多爛嗎?」「妳考得這麼爛,沒有資格說話!」「叫妳重考妳就給我好好地考,聽到沒有?」這些親子對話總會讓我想起兩處經文:「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感謝主!帶領我在視我如珍寶的父兄羽翼下成長,並賜他們智慧地用愛心與耐心,陪伴我渡過半大不小的青澀歲月。
允許適當兩性互動
記得大兒子偉恩高中四年,每週三是「全家福之夜」;傍晚屋前聚集了三五青少年坐滿了旅行車,留下珍貴的「直排溜冰親子回憶錄」。
鐸鐸和我帶著偉華偉立同樂,大兒子興高采烈地展開男女兩性互動。我們都認為兒子跟不太會溜冰的女生牽手溜冰是很正常的事;而陪伴兒女一同度過青春期兩性互動,是親子關係重要的一環。
在北美,父母除了充當兒女課外活動的司機之外,也應當積極主動安排安全的環境,讓兒女在正常的時間與空間裡,學習獨立成長。
現代忙碌的生活,兒女對父母愛的需求,雖然還是由四個英文字母組成,但已不再是抽象或物化的LOVE,而是TIME(時間)。「沒空」正是時下親子關係最大的殺手。話雖如此,筆者並非鼓勵父母緊迫盯人;因為,過於閒暇而事事監控的父母,反而容易「管壞了」兒女。
榜樣與感力
為人父母必須意識到,夫妻本身幸福的婚姻、愛的關係與相互扶持的生活,才是良好親子關係的成長激素。「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將主耶穌新命令應用在親子關係是「父母若有彼此相愛的心、兒女因此就認出我們是活在聖靈中。」
試想,自身都不懂得相親相愛的爸爸媽媽,如何教導兒女「彼此相愛」的真理?讓兒女們看見父母的差異又何妨?父母用愛心與包容、寬容與忍耐共同化解衝突的全部過程,都能幫助兒女積極成長,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夫妻關係影響親子關係,除了橫向的相愛表現外,夫妻互補作用也有重大的影響力。深知「家庭講臺威力」的桃樂西‧諾貼(Dorothy
Nolte)在《孩子們如何學習》一詩中說到:「如果孩子生活在充滿批評苛責的環境裡,他就學會責難。」(If a
child lives with criticism, he learns to condemn.)世鐸因此刻意地學習合宜地稱讚鼓勵孩子,多年來努力不懈。然而,我的原生家庭在這方面給了我豐富的範例,因此我們可以適時互補,滋潤孩子們情感上的需要。
面對親子衝突與危機,筆者在此真誠地懇求家中有青少年兒女的父母們,謙遜、真誠、犧牲、奉獻,與兒女一同學習成長。讓我們都能成為兒女心目中的好爸爸、好媽媽。
(刊登於《飛揚雜誌》雙月刊
Touch Life
第55期
2007年04月)
經文分享:
|
|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6:4)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