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倆口鬧意見,越洋電話的那端,媽媽說:「以前聽爸爸的,嫁人後凡事順著丈夫……」我氣得差點昏倒。 「媽!什麼時代了,妳還說這些。」有沒有搞錯,男女平等的時代還有尊卑之別? 我心中吶喊:「女人無才便是德的世代早已作古啦!」 愛巢裏 「什麼時代都一樣。」媽篤定地說。耳旁聽到:容忍、互相、彼此尊重……。知女莫若母。 她說:「妳爸爸才說把妳名字取壞了;叫『純純』人就不會這麼嬌……」是嗎?我很懷疑。 十八年的婚姻,我漸漸認同:家不是爭權論理的法庭,家是體現愛情的巢窩。 媽媽數次的提醒,使多次的狂風暴雨般的衝突爭執,轉為恩慈相待的愛情助力。 許多直點要穴的話,外人說不得,甚至親密如一體的丈夫也不宜批評。 出國留學、移民他鄉,漸得領悟父母恩情。 市場上 市場,一年輕人坐在四輪板上貼地滑來。 我和女兒都好奇望著。「老闆娘拜託買個……」那人誠懇地說。 媽媽掏出鈔票給他,我和女兒發現他的雙腿膝蓋骨以下全切除,我倆驚訝地對看。 媽祇拿一條抹布說:「謝謝你。」那人連連點頭道謝。 街頭,一位四肢健全的男子,席地討錢。 媽媽走過時頭不回地向空氣說話:「好腳好手,可以吃頭路(福佬話,工作)不去,向人伸手討錢,真是丟人現眼。」 女兒小聲問:「為什麼不給他錢?」 「……」 沒有任何文憑的媽媽,如今是許多神學院學生、清寒中小學學生,在成長歲月裏的經濟支援者。 一位默默無聞的女性,在許多拓荒教會的建造聖工、一磚一瓦都有甘心樂意奉獻的美名。 馬偕醫院竹圍分院的加護病房,更留下她數年進出,關懷探訪末期癌症病人的佳美蹤跡。 三守則 媽媽堅守的原則使我發展出「三不」政策: 不插嘴糾正丈夫孩子談話; 不沉溺於數落歷史事件; 不欺哄孩子,答應的事必定做到。 媽媽的篤實使我學會了「三給」的祕方: 餓了給吃飽; 哭了就給溫馨的擁抱; 受傷了給加油與鼓勵。 叮嚀 兒子快上大學。猛然發現,一向討人厭的叮嚀,無聲無息地纏黏上我。 惱人的叮嚀,已成為歲月裏記憶花園的寶藏。 為人女與妻、母的經驗,讓我與母親的心更加相知相惜、緊密相連。 「妳愛擒住的主(妳要緊緊倚靠著主)。」媽媽愛的叮嚀總是縈繞我心。 如今,我自己正編織著成打成串的叮嚀,掛滿屋前屋後,等著孩子來傾聽。 (刊登於《耕心週刊》 第24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