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網搜尋引擎 

愛 網 所 有 影 音 、 講 座 和 文 章 版 權  所 有 , 轉 載 時 標題 旁 請 註 明  作者 江林月嬌  來源 愛網  等 字 樣 。

Hit Counter

愛網達人
       自母腹懷中產出,我與母親臍帶依舊相連之時,接生的醫師將滿身包裹在血衣裏、纖弱細嫩的我,輕置於母親豐腰柔腹的肌膚上。 喔!那是 ─ 江林月嬌 ─摘自母親,人生戲曲的第一要角

姻,不是「找」一位合適的人,而是「作」一位合適的人。 ─ 江林月嬌 ─ 摘自愛是一生的抉擇

看見生命的主造作那循環不已的日頭時,喉頭自然詠嘆出清脆歡愉的歌聲,唱出一首首令世人永遠無法忘懷的頌讚禮歌。  ─ 江林月嬌 ─ 摘自禮讚之生命─17年蟬

        問我的自信心從何培養?我想,就在我幼年無憂無慮的歲月裡,來自您摯愛的雙眼與熱情的掌聲。  ─ 江林月嬌 ─ 摘自親愛的爸爸,我感謝您
        ,是用兩個人的生命,去完成相同的諾言。 ─ 江林月嬌 ─ 摘自愛是一生的抉擇

剛出爐文章

使生你的快樂(飛揚) 
管教兒女十戒(海外校園)
信服方程式(家新)
《聖經》、想像、鷹飛翔(飛揚) 
愛情三角關係
箴言》掃除九怪信念
國度與國王(飛揚)
星星的孩子:自閉症認識篇
從性自由看生命意義
我們選擇婚姻
愛在麥當勞之家(揚)
E世代親子挑戰(飛揚) 
揮別失眠有絕招
昨夜嚴寒(飛揚) 
經營之神    婚姻逃兵
活潑的盼望
21世紀家庭重建
衝破人際衝突的藩籬
安全上網守則
網路親子秘方
財政管理101(飛揚)
Ctrl+Alt+Delete倦怠(飛揚)

工作減壓七箴言(揚)

追求平衡和諧的人生(飛揚)

與成功人生有約(飛揚)

聰明四樣小物 (揚)

溝通的智慧(揚)

完整的生命(海外校園)

娃娃乖乖不聽話(飛揚)

單身女性婚姻情感路(揚)*
更精彩的下半場(飛揚)
婚姻角色對焦(飛揚)*
愛是一生的抉擇(海外校園)

更多文章‧‧‧

Chinese/English Version (translated by:  Violet C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101

Ctrl + Alt + Delete Fatigue

Seven Proverbs for Channeling Your Stresses

Balancing Your Family, Faith & Work

Rendezvous with Success 

Love is a Life-Long Choice
Weathering the storms in marriage*

The Wisdom of Communication

A Full Life

Guard Your Heart
10 Proverbs of Communications
Nine Indicators of Depression
Precious Moment
The Wise Man's Song of Joy 
The Breakthrough in Growth
Secret Formula for Emotional Flu Prevention
Daddy’s hands
Telling Family Members You Love Them*
Conflict Resolutions
The Seven “Up”s of Parenting

    彼岸芳美?──論自殺  江林月嬌

2004年4月14日,中國時報新聞標題《全台昨13起自殺11死》:

乍暖還寒,陰冷的春天,人心特別抑鬱?十三日一天之內,全台共發生十三起自殺案例;自殺者分別以上吊、引廢氣、燒炭、舉槍自裁、拿塑膠袋套頭、從陸橋跳下、喝鹽酸、割腕……等尋死方式,共有十一人不幸死亡。 」

自殺,已連續三年登上臺灣十大死因排行版,2002年臺北市自殺人數與死亡率都是10年前的2.5倍,壯年自殺大幅增加;自殺,更躍居青年十大死因第二位。

在中國,自殺率遠超過世界平均,已成為中國年輕人主要死因;中國婦女自殺率超過男性25%,是世界上唯一超過男性自殺率的國家;農村自殺率為城市的三倍。

有人說,自殺與謀殺基本上是同一回事,只是後者是殺害他人,前者則是了斷自己。

到底,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自殺行動?

自殺

「自殺」 一詞,英文為suicide,是由拉丁文字根sui及cidere兩字共同組成的;sui是第三人稱,反身代名詞的所有格,cidere則是動詞「殺害」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自己殺害自己」(killing of oneself)之意。

《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將自殺定義為:「有意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

美國自殺協會的創立者艾溫‧薛德曼(Edwin S., Ph.D. Shneidman)將自殺定義為:「有意識的自我毀滅,行動者有多種多樣的痛苦,且視此一行動為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在中國,「自殺」一詞早在《左傳》中出現,《左傳》莊十九年載:「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至於表達「自殺」的詞彙更是不勝枚舉,例如,「自戕」、「自盡」、「自裁」、「自我了斷」等。此外,還有一些表達不同方式致自己於死地的詞句,例如,「自縊」、「自絞」、「自刎」、「自剄」等。

「自殺」,簡言之,「自己殺害自己」也;照定義而言,「自殺」是一中性之事件的描述語。

倫理神學家赫寧(Bernard Haring, 1912-1998AD)定義分析自殺時曾說:「間諜為維護國家重大機密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不算自殺。」因為「行為不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乃是為了保衛國家機密、世界和平與祖國的安全。」顯然地,赫寧的「自殺」定義不是中性的「自己殺害自己」;對他而言,只有出於不道德的、自私的動機而殺害自己的,才稱之為「自殺」。

至於「為了某種高尚理想,而結束小我生命的」不被稱為「自殺」,而是「犧牲奉獻」。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為避免在道德判斷之前,落入太多先入為主的成見影響,近年來歐美許多倫理學著作,都儘量使用中性的字眼,來描述自殺的行為。例如,英文書寫時使用self deliverance(自我解救)一詞代替suicide(自殺);德文著作中使用Selbsttotung(殺害自己)一詞代替Selbstmord(謀殺自己)。 

事實上,從「自殺」的原意來看,無論行動者懷著什麼動機──犧牲奉獻也好、自私也罷──只要是自我毀滅(self-sabotage),就是「自殺」。

道德的謀殺

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自殺此一重大生命取捨的問題?

首先,你我必須承認人雖有支配自己生死的自由與能力;但主權在    神。

由於自殺向每一世代的人散發各種詭譎的吸引力與駭然的恐怖感;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對自殺的看法就相當分歧。

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BC)、柏拉圖(Plato, 427~347BC)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都極力反對自殺之行為。

氏和氏從宗教的立場出發,認為人的生命是屬於    神;沒有  神的諭令,人不許自殺。自殺,是一種褻瀆神明、違背國家法律的邪惡行為。

但是,飲鴆致死,並不被視為自殺,反倒被視之為「為了保持道德的完整性和服從國家的權威,而自由地接受死亡」。為此,蘇氏或柏氏所理解的「自殺」,並非中性意義的「自己殺害自己」,而是那些被斷定為不正當的、謀殺自己的行為。讀者們不難發現,蘇氏與柏氏並不完全反對「自己殺害自己」的行為。

亞里斯多德反對自殺,主要是出於社會倫理學的考慮;在他看來,自殺是加諸於社會的一種不義行為,而且常常反映出當事人在道德上缺乏自制力。

與其論點對立的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及斯多亞學派(stoicism)則主張,人人都有自殺的自由。

羅馬時代的倫理導師、哲學家兼雄辯家盧修斯‧辛尼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4BC~65AD)認為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自殺的自決權:「厭倦和無聊也會使人自殺,乏味與空虛能致人於死命,儘管一個人既不英勇且不悲慘。」他認為,某些情境下自決的死亡,比屈辱人性的自然死亡更值得選擇。

晚期的斯多亞學者羅馬哲學家、殘暴逼迫殺害基督徒的古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勒利烏斯‧安托尼努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AD)在其晚年作品《沈思集》(Meditationes )中將斯多亞派的死亡觀及自殺觀,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生死支配權

按照斯多亞派之思想觀念中,人在宇宙中的存在是渺小短暫的,因此夭折、早逝與高壽之間並本質上毫無差異。面對生死人應抱持「生毋須喜,死不足惜」冷靜無情的態度。  

斯多亞派並不像希臘前期的思想,視自殺為「褻瀆」、「殘暴」的惡事,也不像中世紀完全從「罪」的角度來理解自殺。

中世紀論及自殺的代表性人物,首推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AD),和湯姆‧阿奎納(Thomas Aquinas,1224~1274 AD)兩位基督教思想家。

奧古斯丁認為,自殺違背基督信仰的精神,也違背上帝頒佈「不可殺人」的誡命;人對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權,沒有絕對的生死支配權。

湯姆‧阿奎納承接此一傳統神學思想外,另外又融合了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的思想,提出三點反對自殺的理由:

一、自殺違反人渴望生命、追求美善的幸福概念(beatitudo),違背「愛己」的誡命。

二、人不只是一個個體,也屬於整個人類社會,與社會其他人相依共存;因此,自殺傷害了社會的權益,違背「愛人」的誡命。

三、人不單屬於社會,更屬於上帝;自殺剝奪了  神唯獨有的生命支配權,因此不合「愛上帝」的誡命。

基於上述三點理由,湯姆‧阿奎納提出一嚴格的結論:一切自我毀滅的行為(中性義的自殺)都是不容於道德的「謀殺自己」(具負面道德評價的自殺)。

湯姆‧阿奎納的思想代表了整個中世紀對自殺的定論,立足於嚴厲批判的反對立場;此一立場影響深遠,使得西方社會直至近代,對於自殺或嘗試自殺的行為都無法寬容,甚至到了以刑法強行制裁的地步(英國直到 1961年仍舊如此)。

不過,自殺一途素來困擾著基督徒的思想;到底,自殺者是否會受到上帝永遠的刑罰?《聖經》中沒有明確的提出。全本《聖經》中記載自殺事件共有六處,舊約有五處:士師記十六章29~30節、撒母耳記上三十一章4~5節、撒母耳記下十七章23節、列王記上十六章18節;新約馬太福音二十七章4節,耶穌的門徒猶大因自責而自殺。

維特效應

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1858-1917AD)《論自殺》 (Le Suicide: e’tude de sociologie, 1897;英譯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1952) 中,以社會學的觀點為自殺研究開啟了一扇門:沒有比自殺更容易「傳染」擴散的現象。

他發現,早在七十年前歌德著作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發行後,。

莎士比亞在劇作中一共出現52個自殺案例,他筆下的悲劇角色,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馬克白、奧泰羅,長久以來就是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話題,至今聲名不墬。

家喻戶曉、傳頌不息的四大悲劇以近乎史詩般地歌詠自殺,特別是哈姆雷特那句膾炙人口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為死亡披上了一層浪漫淒美的色彩。

尾隨而至的是十八世紀末歐洲各國出現「群仿自殺」imitation suicide),年輕人紛紛模仿維特的穿著和舉槍自殺。哥德Goethe)的《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1774)開啟了所謂的「浪漫式自殺」(romantic suicide),掀起「群仿自殺」風潮。

擁抱生命

美國「生命傷害防治中心」1994年召開「自殺傳染和自殺報導」全美學術討論會,強調社會應當了解媒體報導與自殺率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關係,是有科學統計依據的。

美國社會學家博倫(Kenneth A. Bollen)和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社會系學者菲利普 (Phillips, D.P.)兩位教授,1974年以《維特效應與思想傳染》(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Werther effect)為名,證實媒體有關自殺事件之報導,具有行為傳染的作用。

被人尊稱為「自殺學之父」(Father of Suicidology)的艾溫‧薛德曼,在《自殺的心靈》﹝The Suicidal Mind﹞(1996)一書中強調,幾乎所有自殺案例都是源自於「傷痛」(pain),一種特殊的「心理傷痛」(psychological pain),稱之為「心靈傷痛」(psychache)。他說:了解自殺的最好方法,並非透過研究人類的大腦結構,毋須社會學統計數字,也不必鑽研精神疾病,而是直接透過對話求得了解一個人的心理精神情緒狀態。

對於當代中國自殺問題,哈佛教授麥可‧菲利浦(Michael Phillips)指出,中國農村農藥普遍使用、農村醫療急救設施貧瘠,是導致農村婦女自殺率高居世界之首的原因之一;加上傳統文化重男輕女的偏差觀念,使得農村婦女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挽救中國農村高自殺率的有效辦法是:為農村婦女提供社會支持、農藥使用的管制、精神心理咨詢服務的普及化。

使徒保羅曾說:「豈不知你們是  神的殿,  神的靈住在你們裏頭嗎?若有人毀壞  神的殿,  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  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3:16-17)

你我都需要以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信望愛中擁抱生命,正如詩人所寫:「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

「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箴19:8)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9:10)這智慧源自於敬畏真    神上帝,將生命的主權交給為你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受苦、死、埋葬,第三日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

「主啊,祢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詩116:8)

願詩人的話成為我們面對苦難時,抬頭仰望十字寶架的禱詞;在失意時,不致失望;在失落時,不致失足;在傷痛時,不致絕望。 

參考資料:
       自殺》,哲學大辭書        戴智彰,《活著很痛苦》,http://www.tschurch.org/news/2001/news010311_2.htm
       《自殺風危機怎麼解?》,104Beauty.com        李振勤,中國自殺率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勞工通訊

經文分享:

         「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箴19:8)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9:10)

         「主啊,祢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詩116:8)  

相關文章:    絕向死亡揮手

友情連結:     智邦生活館@搜尋雅虎        飞扬协会         Touchlife Mission

您是第Hit Counter人閱讀此文

全 人 歸 主 。   以 個 人 生 命 、 婚 姻 家 庭 、 信 仰 生 活 化 來 見 證 復 活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

愛 網 製 作 提 供          email:  Julia@julia4chris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