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是否經常在逆境出現時,就雙手高舉、投降放棄? 當人際衝突產生時,你是否總是認為,都是他人惹的禍? 遇見困難問題發生時,你是否一副無能為力的模樣,但卻滿腹抱怨牢騷? 「逆境造就成功,苦難使人成熟。」真的是這樣子嗎? 名人看逆境 《老子》一書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明禍與福常常是相互倚伏的。正如塞翁失馬般,災禍有時反帶來幸福的依憑;幸福也會隱藏著災禍的根源。 試問,世間的偉人是如何成功的?究竟,歷史名人在遭遇困難與挫折時,是怎樣看待「逆境」? 英國新聞記者卡萊爾(Richard
Carlyle)
:「逆境常常使人難堪;然而,即使在人群中找出一百個能忍受逆境的人,也未必能找到一個能正確對待順境的人。」 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Elizabeth Gaskell):「在困苦死寂之中,有時狂風呼嘯、暴雨狂吼,但卻預示著黑暗接近尾聲、平安光明將至。」 英國浪漫詩人拜倫(Lord Byron George Gordon)
:「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路。」又說「世界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條編織而成。」 古羅馬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
:「順境造就幸運兒,而逆境造就偉人。」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曼(Horace Mann)
:「逆境造就人材,而順境卻埋沒人材。」、「苦難顯才華,好運隱天資。」 17世紀的英國思想家弗.培根(F. Bacon)
:「順境中不無隱憂和煩惱,逆境中不無慰藉和希望。」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開發人類智力的寶藏,少不了患難以促成。」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梁啟超:「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府。」 逆境智商 「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是由心理學家保羅‧史托茲博士(Paul G. Stoltz, Ph. D.)
研究提出的,簡稱「逆境商」(AQ),意即人們面對困難或逆境時,潛意識反應、應變能力和調適能力。 AQ理論,即是以AQ值之高低,作為衡量個人在生活中忍受逆境、戰勝逆境的素質標準。 具有高AQ值的人,能以彈性面對逆境,積極樂觀,接受困難的挑戰,培養忍受逆境的能力,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把所謂的逆境看作是一種成長機會,同時找出順應扭轉逆境的最佳途徑。 根據美國紐約州歷史古城Troy市Lally
School a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Troy的一項調查顯示,一位「高逆境智商」的人,必然也會是一位「受挫能力高」的人,其收入高於低AQ者30%;原因是,前者能很快地從過去遭受的挫折回復,進而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勇往直前、面對工作的挑戰。 保羅‧史托茲在《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 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一書中將人們譬喻成攀山的人,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超越逆境 有人說:「順境造就幸運兒,逆境造就偉人。」 也有人說:「逆境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即使無法讓人變得富有。」 更有人說:「壓力創造動力,逆境造就人才。」 所謂「逆境造就人」,就是在逆境中秉承自強精神而奮鬥成功的。 史托茲博士取材自認知心理學、精神免疫學和神經生理學三種科學,研究分析出影響逆境反應的四大元素:「控制」(Control,簡稱C)、「起源和責任歸屬」(Origin及Ownership,簡稱O2)、「影響」(Reach,簡稱R)和「耐力」(Endurance,簡稱E)等表現,四者共同簡稱為CO2RE。 香港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指出,要克服逆境,重點在於培育「逆境能力」。她依據上述史托茲博士提出的四大元素,綜合集結出「逆境反應五元素」──控制、起因、責任歸屬、影響和持續,簡述如下: 1.
控制:能掌控自己的人,較常採取行動,較少沮喪憂鬱;不會因為「習得的無力感」放棄或中止人生挑戰。 2.
起因:尋找挫折的起因,有助於適時改善問題。 3.
責任歸屬:自責使人反省挫折之因,然而,過度的自責卻具有破壞性;反之,怪罪別人也是責任歸屬的一部份,個人為減輕自己的罪惡感,常把責任推給他人承擔。
4.
影響:悲觀的人往往把挫折看為極大的震撼,研究顯示,令人灰心喪氣的莫過於「胡思亂想」,將日常的小挫折視為大障礙,最後將導致大災禍。 5.
持續: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研究證實,把逆境看成永久因素的人,和視逆境為一時挫折的人,兩者間有天壤之別。 挑戰、適應與學習 《奇葩與怪傑:時代、價值觀和關鍵時刻如何塑造領袖》(Greeks and geezers: how era , values , and defining moments
leaders)一書,兩位作者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和羅伯‧湯瑪斯(Robert
Thomas)訪問了40多位的各界領袖,其中有稱為「奇葩」(Geeks,
21~34歲之間),也有稱為「怪傑」(Geezers,
70~82歲之間),並評價他們對時代的價值和成功定義的影響力,發現兩群體的企圖心、英雄意識和對家庭生活的態度上,都略有異同;但其共同特點是,所有人都「擁有或經歷過至少一次強烈的轉化經驗。」作者稱之為一種「考驗」。 在精心研究美國老、少兩代的領袖特質後,歸納出:「一個人透過不斷的挑戰、適應及學習的過程,才學會如何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孟子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英國佈道家司布真牧師(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說:「許多人經歷了困難,才能成就其真正的偉大。」 著名當代作家曲波說:「在順境時,要有節制的美德;在逆境時,要有剛毅的美德。」 《聖經》也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傳7:14) 逆境與祝福 平靜的湖面,鍛煉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就不出時代的偉人。人生旅程中,順境使精力閒散,但挫折卻能喚醒潛在的力量。 飛揚協會會長李順長牧師(Gorden Lee)在《天醫無縫》一書第十章中,提出了「化逆境為祝福」、「苦難,化裝的祝福」、「補償的定律」、「華冠代替灰塵」、「化腐朽為神奇的主」、「存乎一心」、「
積極的視觀」、「更高的軌道」、「砂礫中的鑽石」、「沒有咒詛,只有祝福」等十項尋覓上帝賜福人的機會: 軟弱──是學會體恤別人的基礎。 失敗──是邁向將來成功的踏腳石。
疾病──是人生樂曲中美麗的休止符。
苦難──是熬煉美麗品德的展研所。 創傷──是經歷屬天醫治的通行證。
困難──是驅迫人倚靠神的催化劑。
貧窮──是引發追求屬靈豐富的動力。 挫折──是培養謙卑這品格的溫室。
失戀──是教導感情成熟的歷程。 逆境──是啟動內在潛能的激素。 經文分享: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 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傳7:14)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彼前1:7)
友情連結:
代戴相傳資訊網
|
|